当前位置:首页
循环经济
来自:经委   时间:2012-06-04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增长。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的。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进行设计,例如使用标准尺寸设计可以使用计算机、电视和其他电子装置非常容易和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要更换整个产品。
  资源化原则是针对输出端,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资源化有两种,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废纸生产出来的再生纸,用废玻璃生产玻璃,用废钢铁生产钢铁等;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新产品。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观,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

其主要特征如下:
  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和评价原则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种先进的模型选择,正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众所周知,从一种线型的发展模式(即单向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向网络式的多重环圈发展模式(即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进化,在发展理念上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实施起来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循环经济是在战略上寻求中国可持续能力瓶颈突破的最佳选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2年在巴黎发布的《全球环境综合报告》以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呼唤循环经济为题,着重指出:过去十年,传统的线性经济方式进一步导致环境退化和灾害加剧,对世界造成了6080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此前40年中的损失总和最新气候模型表明,除非大大减缓资源使用,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否则到100年后的2100年,地球温度将比现在上升6度,必然导致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贫瘠、空气污染、水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致命疾病扩散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

我国每年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相当于我国国民经济每年新增GDP8%,加上化石能源与矿产工业占国民经济产值的比例很高,这表明能源、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政府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柄。

传统经济运行方式遵循一种由资源消耗——产品工业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放式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人类通过对资源的粗放型经营和一次性利用,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种经济生产的高消耗、高产量、高废弃的现象直接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持环境容量,重新调整经济运行方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型转化的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一次突破性转变,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支持能力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增长阶段:环境支持系统的压力持续加大;第二阶段是大力补救阶段:环境负荷开始减速增长,一直达到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最大压力,其后逐步下降;第三阶段是环境质量逐渐变好。现在发达国家虽然已经到达第三阶段。这就是世界公认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循环经济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接近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是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利用进人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循环经济是系统性的产业变革,是从产品利润最大化的市场需求主宰向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永续建设的根本转变。由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可以归纳出四点基本的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造商(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群体(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率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群体(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制造商(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循环经济遵循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合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和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提升环境容量,实现经济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性服务的生态化方向转型,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优化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

编辑:福州节能协会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